房屋水管漏水,門口道路破損、小區電線亂拉……類似雞毛蒜皮的小事,是百姓每天切身體會著的日常。創建過程中,金華開發區通過打造紅色物業聯盟,將小區網格、業主委員會、小區物業、小區業主、黨員志愿者等多元主體聯合起來,讓最接近群眾的人去化解最瑣碎的雞毛蒜皮,以群眾關心的“小點位”“微提升”撬動城市文明創建的“大轉變”“大幸福”。
從有心無力到有心有力
三江街道陽光社區是開發區首批創建紅色物業聯盟的社區之一,該社區是典型的開放式社區,一無圍墻、二無物業、三無業委會,且道路四通八達,有路就有商鋪,管理難度大、創建任務重。于是,社區“幫幫團”應運而生,群里不僅有社區工作人員,還有轄內家政服務公司、理發、足浴等六小行業經營戶,他們以文明行計劃、助殘行動計劃、“微家政”點單、微心愿服務等項目為引領,形成了多元化特色志愿服務的“陽光樣板”;由黨員經營戶和轄區有影響力的經營戶組成的“鋤草隊”,全天候對600余家商鋪“門前五包”進行督查;每到網格日,開發區相關部門的網格員便開始排查盲點、整治痛點、打通堵點。
西關街道寺后皇社區也是紅色物業聯盟的先行先試者。2018年10月,該社區在歐景名城小區成立“寺后皇社區四聯服務社黨支部”,通過“社區黨委 社區居委會 小區物業 小區業委會”的四方聯動治理機制,形成“紅色物業”工作合力,結合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開展小區衛生整治、垃圾分類宣教等志愿活動,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,協調處理小區環境改造、公共設施完善、小區矛盾糾紛等。
開發區創建辦主任陸慶豐介紹,紅色物業“紅”在引領,在紅色物業聯盟驅動下,物業公司不再是傳統物業公司,而是一個綜合服務平臺,搭建起物業、社區、居民之間的橋梁,既發揮物業服務功能,又發揮政治引領作用,打通了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“最后一百米”。在創建工作剛開始時,多數業委會還覺得創建工作都是社區的責任,與業委會和廣大業主關系不大,很多工作苦于無人落實。自紅色物業聯盟成立以來,各業委會在黨支部引領下,帶領業主們主動參與到樓道清理、綠化帶整治等創建活動中,并利用工作群、上門發放、集中培訓等方式,提高新測評標準在群眾中的知曉率,讓主人翁意識逐漸在小區居民腦海中生根發芽。
從敲不開門到入得了戶
“從前物業公司不要說參與創建,許多小區連日常工作都難以開展,紅色物業聯盟拉近了業主和物業公司的距離,物業公司開展工作也越來越主動,連物業費收繳率也變高了。”三江街道雅苑社區書記錢素芳這樣形容物業公司的轉變。
雅苑社區地處江南中心區塊,內有南濱花園、紅旗小區、聯建小區等17個住宅小區,且大多數為老舊小區,基礎設施配套薄弱、物業公司服務水平良莠不齊,日常管理難度較大。為破解沉疴積弊,去年,雅苑社區成立了小區網格、業委會、物業公司、業主、黨員志愿者及各類社會組織“六方聯動”的紅色物業聯盟,把原來各管各的一盤散沙,凝聚成一股力量。每月召開聯席會,每周召開民情交流會,對各小區業主提出的實際民生問題迅速轉交辦結,推動形成“多家物業,集思廣益”的良好氛圍,確保群眾關注的難題有回音、有落實。
“不用爭、不用吵,大家坐到一起喝喝茶,聊一聊,常常氣著來、樂著回。”金華市鴻成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王耀明說,自從建成紅色物業聯盟,小區的物業服務態度和鄰里關系悄然改變,小區衛生環境也發生了巨大改觀。
陸慶豐表示,紅色物業聯盟真正做到了組織融合、隊伍融合、機制融合、服務融合、活動融合。以黨員為骨干,一大批“紅色”創建生力軍活躍在最基層、最前沿,由過去“敲不開門”的被動局面轉變為“進得了門、入得了戶、說得上話”。其中也涌現了一批愛崗敬業、服務群眾的好黨員、好典型,如聯建小區業委會副主任林黑平在創建工作中好點子多,總是能想到發動群眾參與創建的好方法;紅旗小區業委會副主任葉惠林是退休干部,因紅色物業聯盟的成立,繼續在創建工作中發光發熱。